身为客家人的徐院长,对客家人的特点十分了解,他介绍说,台湾客家人虽然是大陆迁移过去的,基本上保持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语言、饮食、建筑等文化传统,但台湾是以闽南人为主体的移民社会,所以在适应、融合的过程当中,台湾客家人也产生了区别于祖居地的差异:在语言、发音等方面很明显已经有闽南音在其中了,在居屋方面,客家的围屋和土楼在台湾已经很少见了,大都和闽南建筑比较接近;因为台湾潮湿的海岛气候,台湾客家人饮食也比祖居地清淡了不少。
“但这些改变并不能改变台湾客家乡亲‘两岸统一、一个中国’的理念。”他说,在台湾支持“台独”的客家人不是没有,但在比例上是极其少数的。正所谓“不认同一个中国就不是客家人”。所谓“客家人”是相对当地土著人而言的,是指从外地迁徙过来的人。当时北方战乱、异族入逐,不甘受统治、奴役的汉人只能从经济繁荣、水土肥美的中原地区迁徙到南方草莽之地,去开拓新的家园、捍卫自己的文化和民族尊严。从那时起客家人了就养成了“国家、民族、爱国、爱乡的观念”。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客家人回馈家乡、投资建设、做公益、祭租,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两岸是一家。
他还介绍说,通过这些年两岸客家人之间的交流深入,两岸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也各有成就、互相依成。大陆这些年主要是利用考古、文献、甚至DNA鉴定的方式研究客家族群的源流问题,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客家人是北方中原大部分的汉人和南方小部分少数民族结合繁衍而成的;还有少数人认为,客家人是北方中原小部分的汉人和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结合繁衍而成的。而台湾方面,因为他们身处在闽南文化的包围中,是相对“弱势族群”,有种危机感,所以他们更多致力于客家文化保存工作的研究。
作为一个客家人,徐院长深刻地感受到:“刚过去的21届恳亲大会虽然对增进两岸客家乡亲的亲情、乡情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说到底也只是民间交流。已经满足不了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大趋势的要求。“因此我们主办了这次‘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
他告诉记者,我们主要是强调“高峰”,用高层次的交流为客家文化经济发展尽力。一是与会人员的层次比较高,能起到切实的领导、带动作用。二是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客籍的文艺工作者,都是其领域的精英分子。第三,与以往在客家聚居地举行的恳亲大会不同,这次“论坛”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举行,本身就突现了其高端地位。而且“论坛”开幕正时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之际,其本身就是纪念客家先驱人物孙中山先生的活动。中央派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郑立中、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台办的领导出席论坛、亲自参与,可见中央对客家和两岸交流的重视。
最后,他还向记者透露,这次“论坛”之后他正在思考,以联合大学的名义牵头成立一个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吸纳散落在京的各个单位客家专家做客家文化的研究工作。并且由于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厦门、龙岩、梅州等地现在都在“争抢”做下次活动的东道主。许嘉璐副委员长也表示,“首届在北京举办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下一届能在客乡举办。”目前下届“论坛”的主办地正在协商之中。